联系我们

chucr@ahswan.com

热线电话

86-0556-2173435

常州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常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常州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设计,结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特制定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积极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挥区域农业优势,大力实施龙头带动、产业联动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9年常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8.8%、16.4 %。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到2009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培养面积达27.7万亩,其中洮滆平原17.5万亩,占全市的63%;洮滆两湖及周边地区渔业规模养殖32万亩,占总面积的64%;金溧丘陵山区茶叶种植10.5万亩,占全市的94%;金坛西部已集聚7个万头猪场和3个百万羽养禽场,带动了一批规模养殖户,形成了新兴的畜禽养殖发展带。全市已基本形成洮滆平原花木、洮滆两湖及周边地区特种水产、武进东部时令水果、金溧丘陵山区特色茶果和特色畜禽养殖等五大产业带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13个。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特色畜禽和经济林果已经构建起全市农产品商品生产体系,五大产业占农产品商品生产比重达到了80%,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科学管理,积极开拓市场,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省、市、辖市区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8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已达22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家)。2009年全市40家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完成利税5.97亿元、利润3.95亿元、出口创汇12537万美元。从龙头企业规模上看,全市年出售的收益超过5000万元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35家,超过1亿元的23家,超过10亿元的2家。按区域分,出售的收益超5000万元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武进15家,溧阳10家,金坛7家,新北1家,钟楼1家,戚区1家。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以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商贸大市为目标,在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大力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副产品市场的整合和建设,积极探索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建成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有效地推动了常州农产品市场在高平台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常州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共有17家,全年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超过260亿元。其中,超30亿元的有3家,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迁建新址后形成了“七区一街八中心”的新格局,辐射能力大大增强,2009年交易额达到135.8亿元,市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被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授予“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十强市场”称号;武进夏溪花木市场也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交易市场。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并采取了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直接补贴等多种利益主体联结机制。全市有28家龙头企业实行了订单、合同收购,18家龙头企业实行了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和利润返还的经营模式,在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间形成了较好的联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2009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7家,入社会员5.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29亿元,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一产向二三产业深化的重要推动力。“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加大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力度,通过不断健全体系、强化扶持政策,农业标准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09年,常州市共有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03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56只,有机食品124个,形成了“以省级以上名优产品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市级名优产品为主体,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名优农产品共同发展”的龙头经济新格局。2009年全市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7.0%;生猪抽检合格率为100%;生鲜乳抽检合格率为100%;茶叶产品、食用菌、稻谷、水产品抽检结果全部合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来看,我市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整体发展情况看,常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全省还只处于中等水平。2009年,全市共有2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占全省311家的6.8%,22家企业的出售的收益、利税、利润分别只占到全省的8.4%、5.1%和4.4%。从单个企业发展水平看,2008年,全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26家,超过50亿元的有9家,超过100亿元的有5家,而2009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只有1家,且还属于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类型(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销售额在10亿-100亿元的只有4家;特别缺乏销售超1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且加工型龙头企业产品尚属于初加工产品。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农业产业经营,依托自身优势,对优势特色农业进行了外延扩张,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武进花木、溧阳特色茶果、金坛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已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业中,多数行业总量规模已较大,“三品”和品牌较多,但单一品牌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还较低,拓展多层次大市场还比较困难。如何凝聚分散的产业优势,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培育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强做优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尚需加倍努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建立稳定、共赢、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全市上百家龙头企业经营中,仍有不少企业依旧采取松散、不稳定的联结方式,农户违约、二次返利不到位等阻碍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未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引导农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放弃各自短期利益,共同关注整体长期利益,鼓励三方甚至多方联结成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共同进退,搏击市场。

  现代农业园区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到2009年底,常州市有乡镇级以上的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57个,其中按等级分类,国家级2个,省级31个,市级106个,县级28个;按园区类型来分,开发区型15个,企业自主经营型142个;按行业来分,花木类73个,蔬菜瓜果类31个,粮油类11个,养殖类42个;按园区面积来分,1000亩以下的有114个,1000-5000亩的有34个,5000亩以上有9个。

  但是园区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功能的完善和持续发展。同时,各个园区的科技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园区缺少懂技术、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对于一些投入、规模都不够的园区来说,科技含量不高,增产增效作用有限。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农产品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进口市场和消费市场。从2007年起,针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地方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储备调节体系和应急体系。特别是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储备能力和调节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调节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力量,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

  针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常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通过产业调整、技术创新等手段,积极参与竞争,争取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壮大发展。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惠农强农的政策。各级政府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9年,国家安排八千亿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农业部和农发行联合下文,提出“要在重点领域内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支持的重点是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和市级财政支农资金也继续增加,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二五”期间扶持力度还将继续加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在资金与政策方面都将得到更多的扶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转变,高品质的无毒、无害、无残留的“三无”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也加大了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国际农产品市场进入门槛不断提高,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绿色壁垒、反倾销等手段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我国农产品国际出口贸易正在面临新的挑战。针对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变化,常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实施科学的组织模式和生产工艺,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2004年《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常州市又进一步修订了《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的规划指出,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在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战略重心和工作重点,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仍面临严峻挑战。首先,随着国外低价优质的新、奇、特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本土特色农产品将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受消费者青睐的明星产品,将是未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点;其次,从全省范围来看,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先进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同时,苏中和苏北地区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局面。

  从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发展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仍以承包农户的分散经营为主,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小型农业企业、园区和规模化农场为辅,生产规模仍然偏小,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链上关键性节点企业较少,产业经营组织能力较弱,农产品深加工中上规模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农业生产经营和产加销衔接仍比较松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朝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还需克服重重困难。

  江苏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常州市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水资源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常州市面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严峻挑战。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改变粗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而应将采取“决策在本地,生产在外围”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通过对各类农产品不同市场有针对性的考察,结合本市气候、土壤等基础条件,做好决策,因地制宜,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实现规模化生产,尽快建成富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沿海外围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在转型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常州市农业劳动力中,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都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农业生产经营中老龄化现象已相当突出,青壮年劳力兼营农业比重较高,年轻一代劳动力比重很低。劳动力整体结构和素质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未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如何利用地区优势,尽快吸引和培育起一支能根植于本地农业的新生力量,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手段,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依托,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标准就在于坚持市场化经营。要鼓励龙头企业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不断拓展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实行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可以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农民和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将规模化经营发展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要鼓励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积极利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更新技术、改进工艺,努力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用科学技术武装广大农民群众,要使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等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实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

  “低碳经济”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

  4.《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

  5.《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目标是:规划期内达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突出,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

  (1)大幅度提高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蔬菜、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各产业产品的优质品率、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规划期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占全市农业企业百分比达到70%。

  (2)壮大龙头企业。到规划期末建成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50家以上,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重点龙头企业的销售、投入、利税、出口创汇年增长10~15%,直接带动农户数增长8~10%,带动基地面积增长8~10%。

  (3)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到规划期末,在重点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年交易额、交易量、利税等指标继续大幅增长同时,扶持建立8-10家年交易额超亿元、3家超百亿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使全市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更趋完善。

  (4)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规划期末,发展注册会员500人以上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主要农产品行业协会)700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家,带动农户40万户,入社会员占全市总农户数达到60%,农户参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80%以上。

  (5)提高名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份额。规划期内,通过省级以上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占总农产品的比例分别达到65%、40%、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市级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100个,其中创省级著名品牌产品20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HACCP、IS09000、IS0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要达到90%,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

  (6)强化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到规划期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的60%以上,大多数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入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7)科学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深度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到规划期末,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200%以上,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90%和8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各主导产业的良种推广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95%以上。

  以常州市优势特色产业带为重点,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依托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区域化和市场化,拓展深加工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以粮油加工产业集群为主体,提高粮油精深加工能力。通过政府促动、政策引导、企业联合,逐步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聚集效应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以江苏南顺食品有限公司、金坛市江南制粉有限公司、金坛市香雪制粉有限公司、溧阳市正昌油脂有限公司等为龙头,推进稻米、小麦、大豆、油脂等加工深度开发,发挥我市粮油加工企业在绿色稻米、大豆多肽、淡水鱼膨化浮性饲料、发芽糙米等新研发项目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食品加工、饲料转化、工业用产品深加工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1个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园区内发展年加工能力超15万吨的龙头企业1-2家,集中扶持30个粮深加工及产业化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粮深加工产值与粮食产值的比率达2:1。

  ——以百万亩良田为依托,推进优质粮油基地建设。紧紧抓住创建百万亩良田建设契机,调整粮油种植结构,发挥高产创建示范作用,实施优质粮产业化工程,鼓励和支持粮油企业参与百万亩良田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起相互支持、合作赢的依存关系,实行统一供种、连片种植、联合指导,为粮油加工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重点鼓励“南顺”面粉、 “苏牌”大米、“常金”大米产业等逐步向优势产业发展。“十二五”期末,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紧密带动农户30万户以上,联接基地50万亩。

  ——以优质种源、品牌粮油为主导,着力提高各类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我市优质稻米育种在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和种质资源优势,发展种子种苗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培育与其相配套的种源农业企业,建成良种选育、基地化生产和市场营销一体化经营运作体系。加大“南顺”面粉、“满天星”面粉、“苏牌”有机大米等优势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粮油加工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十二五”期间,扶持建设1个优质稻米科技示范园区,推广5万亩育种和良繁基地,重点培育5个省级以上粮油品牌。

  ——以国家级花木市场为依托,着力培育大型花木企业和生产大户。充分利用夏溪花木市场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做大做强华夏花木园林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艺林园花木有限公司、常州家绿林果园艺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和鼓励花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提高企业规模化发展水平。着力培养花木生产大户,鼓励大户带头组建花卉协会,发挥他们在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上的优势,加快向周边地区、其他农户辐射,从而带动千家万户花木生产的发展。 “十二五”期末,全市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花木企业达到6-8家,培植500亩以上的花木大户30户。

  ——以高档花卉为方向,不断提高花卉档次和品牌知名度。加快花木品种更新,发展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园艺资材,支持鼓励花木企业发展高档花卉、庭院和室内绿化、会务和节庆装饰等花卉的生产。着力整合“夏溪”牌花木、“良绿”牌凤梨、湟里镇的垂柳、东安镇的地被、薛埠镇的桂花、常州特种繁育场的观赏竹等优特产品,创建区域性花卉品牌。到“十二五”期末,培养2-3个以高档花卉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龙头企业,重点培育3-5个省级以上花木品牌。

  ——以花木经纪人为主体,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扩大夏溪花木市场等专业化市场的经营范围和规模,逐步将其打造成为集新品研发、培育、推广、产品展示、交易为一体,融合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配套功能的综合型一站式交易产业平台。鼓励和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化营销企业(合作社),依托产业基地、本地龙头市场开发异地花木市场,形成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3家大型花木专业批发商业市场,新增花木专业合作组织40家。

  以滆湖、长荡湖、太湖等渔业资源为依托,以保活保鲜、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水产专业市场为流通主体,加快常州市水产业产业化进程。

  ——以保活保鲜、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升水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汇能力强的精深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长江水产有限公司冷冻加工厂、长荡湖水产良种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长青珍珠工艺品厂等为龙头,引进和开发先进生产工艺,重点开发生产品质好、档次高的冷冻产品,提升贝类、藻类、低值鱼类等大宗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达到10家以上,其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年加工能力1亿吨。

  ——以我市渔业资源为依托,推进水产生态、休闲基地建设。依托我市水产品优势区域,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统一的种苗供给、标准化的技术指导、统一的疫病防治和品牌营销服务为纽带,建设绿色生态水产养殖基地。鼓励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兴办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观光、垂钓等娱乐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的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申报省级以上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基地5个以上,建设5个以上休闲养殖科技示范基地。

  ——以专业水产品市场为主体,搞活水产品流通。以宣塘桥批发市场、江苏省滆湖水产品批发市场、长荡湖水产品市场等为重点,完善物流配送、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信息畅通、运转协调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与此同时,发展壮大一批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加强与水产养殖基地的联结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立完善符合HACCP要求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10个,新建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水产品专业市场2-3家,新培育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

  ——以“技术革新”为动力,推进茶果加工多样化。以常州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溧阳市凌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坛鑫品茶叶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不断更新制茶机械设备,提高制茶工艺水平,研究开发以白茶、苦荞为原料的系列保健食品、添加剂和医药化工等深加工产品。以溧阳市万得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怡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发展水果贮藏保鲜与加工,开发水果生物保鲜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大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果汁、果酱、果酒等深加工。“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茶果精深加工企业20家,重点支持20个茶果深加工产业化项目。

  ——以高端茶果为方向,加快茶果品种优化和生产标准化步伐。支持茶果品种改良、新品种导入和优选、适用配套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着力推进茶果基地的无公害认证,支持企业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实现茶果基地种植操作标准化、农药使用规范化、记录完善化、产品可追溯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良种茶园达10万亩,良种推广率达50%,茶果基地基本100%通过无公害认证。

  ——以品牌培育为重点,提高茶果市场占有率。整合溧阳天目湖白茶、武进阳湖水果、金坛雀舌等现有的茶果品牌,重点推进区域化品牌培育和合作营销,实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广告宣传,提高常州茶果在高端市场上的份额。“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国家级茶果品牌1个,申报地理标志茶果品牌5个。

  ——以观光休闲园区建设为载体,延伸茶果产业链。在搞好茶果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强丘陵山区生态旅游开发力度,侧重向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商务休闲为主题的高档观光休闲园区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主题鲜明、观赏性强的茶果特色观光园区。以天目湖生态农业园、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茅山观光茶叶园区为龙头,打造华东生态旅游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国家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园区2-3个。

  按照“优选品种,提高质量;突出加工,增加收益;抓好储运,搞活流通”的思路,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以保鲜、营养、方便、可口为方向,提高蔬菜加工水平。以菜大姐农产品有限公司、五星禾绿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常州津津乐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大娘水饺等为龙头,开发脱水、速冻、保鲜、配合、调理和蔬菜汁等加工产品。以金坛市银湖食用菌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发食用菌干制品、活性成分提取、食品添加剂及其他精加工产品。“十二五”期未,全市规模以上蔬菜(包括食用菌)加工企业达到25家,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

  ——以无公害绿色为导向,提升蔬菜产品质量。依托我市文昌设施蔬菜园区、龙潭湖农业产业园等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支持企业通过种源、标准化生产技术、品牌和市场营销服务等,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组织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发展同类产品生产。着力推广“节药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激素用量,降低残毒。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蔬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

  ——以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增强市场辐射力。以凌家塘、苏浙皖边界、横山桥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与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相同步,推进规模和功能拓展。重点建立和完善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直通服务功能和运作体系,保障基地时鲜蔬菜快速集散、交易和上市;拓展交易市场的洁净包装、配送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外向化程度。“十二五”期末,蔬菜批发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直接带动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

  ——以“原产地”优势资源为主体,着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依托我市在二花脸猪、米猪、红灯笼猪、溧阳鸡、雪山鸡等特色原产地优势畜禽产品,着力做大做强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以江苏中东有限公司、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常州市三德利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江苏八达畜禽有限公司、江苏全福牧业有限公司、金坛肠衣厂、尊龙食品、好太太等上下游龙头,重点发展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的肉制品;以春晖乳业、红梅乳业为龙头,在发展液态鲜奶、酸牛奶等优势产品基础上,着力开发营养配方奶等新品种。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以“一体化”集群式发展为主导,促进产业链延伸。畜禽业以立华畜禽等为代表,支持自主研发、规模扩张和带动农户,推进畜禽粪便有效归集和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鸡、孵化、饲料供应到商品鸡饲养、屠宰、深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生猪业以江苏中东有限公司等为代表,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支持扩建规模化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乳业以春晖乳业、红梅乳业为代表,扶持奶牛良种引进、良繁和推广,积极推广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鼓励走种草、养牛、加工、新品开发一体化集团式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培育20个畜牧产业一体化示范园。

  ——以培育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提高畜牧业产销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畜禽养殖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着力解决养殖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问题,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各类畜禽、生猪、奶业合作组织100家,其中畜牧养殖合作社示范社40家。

  农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助推器。以天目湖生态农业园、武进江南花都产业园、溧阳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园区建设为重点,在优质稻米、蔬菜、花木园艺、水果和养殖等主要产业领域,分别扶持、壮大一批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布局上,武进区要以嘉泽地区的花木生产和交易区为基础,加快建设以江南花都产业园为核心的大型综合花卉苗木产业园;溧阳市要着力打造环天目湖地区集经济林果茶与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产业园;金坛市要以西部丘陵山区规模畜禽养殖产业集聚区为重点,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北区要以大娘水饺、菜根香等现代企业投建的生态农业园为核心,力争在西夏墅和孟河地区积极打造万亩蔬菜产业园。同时,引导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向规划区集中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的集聚,创建集优质品种科研、栽培、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期未,全市各级各类农业示范园区200个,形成10个年产值超5亿元的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园区)。以国家级、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按照建设现代工业园区的理念,集中资金和精力,着力建设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围绕优特产业,突出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招商项目库,强化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力求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农业“三资”项目,确保每年都能发展一批新的园区项目。

  一是要扶持发展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坚持多部门培育、多渠道发展、多形式推进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子,按“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继续集中有关部门资金重点扶持一批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达到40家以上),年出售的收益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二是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鼓励龙头企业增资扩股,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销售、投入、利税、出口创汇年增长10~15%。三是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收购、定向服务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到“十二五”期未,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等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合同的比例达到70%以上;直接带动农户数每年增长8~10%;带动基地面积每年增长8~10%。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物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内部管理机构,制定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等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重点扶持运行规范,制度健全、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时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到“十二五”期未,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发展到700家,其中“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带动农户40万户,农民入社率达到60%以上。

  在巩固现有成规模的综合、专业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在大宗和重要农产品的主产地或集散地规划新建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夏溪花木市场、苏浙皖边界交易市场、新阳光国际食品城等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强批发市场的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结算和场地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畅通流通渠道。鼓励大中型龙头企业在上海等大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逐步建立以配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形式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通过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及现货批发、拍卖、直销、配送等手段,实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对接,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到“十二五”期未,全市新增8-10家成交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培育3家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以上农产品市场成交额达到500亿元。

  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三产延伸。一是支持基于产业特色的项目开发。鼓励以特色农业集中区、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大中型园艺场和园区、水产养殖基地和特种水产养殖、丘陵山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依托,结合山水风光、农村景观、民俗文化和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多样化、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优先支持企业、园区、基地基于产业基础的衍生服务开发。二是重点支持配套和组合发展。为促进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合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相关节点、配套和组合发展项目,加快形成区域和线路特色,促进产业联动。三是强化寓教于乐的文化内涵。鼓励和支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开发融入农业文化、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普,充分发挥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和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功能,引导社会各界对农业发展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与发展30个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深入实施《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15》,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一是壮大优势产业。立足常州特色,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金坛市的金城、直溪、儒林镇一线以西和以南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金坛市白塔、指前和溧阳市别桥、溧城一线以西地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长荡湖周边地区、滆湖东西侧、溧阳北山、新北区长江沿岸巩固发展水产养殖;武进区西部和金坛市东部重点发展花木生产;溧阳北部丘陵山区重点发展茶叶生产。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使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产基地建设。

  探索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加强种源与适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科企合作。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导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技术需求项目与技术供给项目对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终构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健全实用技术推广体系。依托“农务通”和农村广播等信息平台,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加快推广新肥、新药、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农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

  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帮助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支持率先执行ISO9000、ISO14000和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着重建立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次,着重加强对“三品”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农药品种,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作物、蔬果、茶叶等农产品上使用,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可追溯制度。第三,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力争把天目湖白茶、“苏”牌大米、“阳湖”牌水果、“立华”牌雪山鸡、“溧阳白芹”、“金坛雀舌”等一大批已有品牌打造成“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使广大生产单位和农民个人能够依托证明商标集体品牌的影响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一是逐步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力度,扶持资金实行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培训、技术、信息服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生产基地和技改扩建。对能带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财政给予适当支持。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支持。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季节性收购资金,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及时审批发放,切实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要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强化信贷支农作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大力支持产品特色明显、市场销售前景良好、经营比较规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未来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生产基地提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农业小额信用贷款担保机构,应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融资,协助搞好信贷担保服务。探索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贷款担保等有效办法。

  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和节约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物能源利用、微生物产业、绿色生态农业中寻求商机,促进产业转型。三是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利用和渣液还田、畜禽粪便归集和商品有机肥生产、食用菌基质和稻麦秸秆还田、以及蔬菜藤茬沤制还田,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服务。首先,要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督促。要进一步理顺与各部门之间和上下对口工作关系,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制,各司其职,整合资源力量,搞好基础设施,提供公共产品,规范市场秩序,帮助解决问题,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研究解决工作难题,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健康协调发展;再次,要搞好服务指导。继续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参加各种贸洽会、展销会等重要招商引资活动、推介发展项目,吸引更多的省内外资金、技术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产业化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的培训,引导鼓励农民回乡创业,着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企业家,重点加强对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提高其运用现代农业知识的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支持电线

和为贵 智为上 信为本 勤为力

Harmony is precious, wisdom is supreme, faith is the foundation, diligence is str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