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农人丨孩子爱吃草莓他建起530亩农场!“八零小伙”让南方水果也在青岛安家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有这样一个农场,里面的水果种类丰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见不到!农场主王芬学是一名80后,扎根农村十多年,一直在探索致富路。
10月14日,记者沿着开城路一路西行来到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八零小伙农场。农场位于开城路南边,上午10点左右,八零小伙农场里一派热闹,停车场里停着满满的私家车和大巴车。
走进农场里,随处可见果蔬大棚。农场入口处是西红柿棚和草莓棚,有的草莓棚创新种植方法,将草莓种植在半身高的架子上,这样采摘能不用弯腰。
穿过悬挂着紫藤假花的小道,左侧是一片草坪,小朋友骑在马背上,摇来晃去。笼子里圈养着鸸鹋和小兔子,外面还拴着一只小羊,小朋友们正在给它们喂食。右侧是一长排的猪圈,猪圈旁还有孔雀,不少家长和孩子驻足观赏。农场里到处是散养的满地跑的鸡鸭。继续往里走,就是热带水果棚和葡萄大棚。还有鱼塘,儿童游乐区域和大锅房等。
据了解,八零小伙农场共530亩,农场种植果蔬几十种,还养殖了十几种动物。
记者见到王芬学,他穿着深色polo短袖,皮肤黝黑,肱二头肌将短袖袖口撑得满满当当。今年39岁的他,已经有些许白发。他和记者说,孩子们正在热带水果棚里研学,记者便跟随他来到热带水果棚。
棚内,放眼望去,火龙果的叶子密密麻麻,绿油油的,呈椭圆形,边缘带刺,长长的叶子一直垂坠到地面,已经很成熟的火龙果紫红紫红的,挂在叶子上。在火龙果的对面,还种植了一大片橘子,果实仍然青绿。几棵高大的香蕉树被种在间隙里,香蕉叶宽宽大大,像一面扇子,未成熟的绿色香蕉挂在树上。蹲下看,地上还“炸出”了莲花状的叶子。
不仅小朋友们对这些水果充满了好奇,家长们也表示“涨知识”。“从没见过火龙果和凤梨叶子的样子,今天一见感觉真是很神奇,北方的环境通过技术的改革和温度的控制也能够种出来热带水果。孩子从小在城区长大,能够说是连土都没摸过,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虚此行。”家长吴绍林说道。
参观结束后,小朋友和家长们围坐在桌子旁,品尝着刚采摘下来的葡萄和火龙果。
对于此次研学,不少家长表示是第一次带着孩子来到如此多元化的农场,孩子们更是收获满满,记者问到孩子们的感受,他们异口同声道,“好玩”。学生家长肖先生说,“这是第一次陪伴儿子到农场里来研学,平时因为工作原因对孩子陪伴较少,这次我和他的母亲都来了。我儿子比较内向,这次活动不仅增加了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也增加了父母之间协同教育的经验。小朋友通过参与挖红薯等活动,能体会到农民伯伯们的辛苦,了解了食物通过种植到采摘,再到我们口中的过程。”
“最早干的是轮胎行业炭黑工作,从车间出来的时候,除了牙齿和眼白是白的,浑身上下都是黑的。干了三年多,为了多赚钱,就尝试着学点技术,开始烧电焊。”王芬学没想到还能学以致用,后来农场草莓棚的骨架就是他自己焊接的。
2007年,王芬学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王芬学赚钱的心便更急迫了。“当时村里面有人收破烂,都盖起了两层小洋楼。看他们干得挺好,我就跟媳妇商量去收破烂。”
王芬学的媳妇宋清华对他说,“你干啥我都支持,但咱家啥状况你也知道,没有本钱,我在坐月子也帮不上什么忙,一切都得靠你自己。”
这么些年来,宋清华跟着王芬学没过上好日子,王芬学一直心中有愧。“我们结婚的时候家里挺累,欠了3万块钱外债,我媳妇能嫁给我,是我的福气。”那一年临近年关,王芬学便想先试试看,如若不行,过了年他还可以再找个班上。
做完决定的第二天,他到老丈人家开走了手扶拖拉机。“其实迈出第一步是很艰难的,我到了超市门口,实在不好意思开口问人家卖不卖纸壳,鼓了好几鼓,才开口,脸都憋红了。”有了第一次,后面开口就容易多了,一上午的时间王芬学跑了多家超市,没想到第一车卖了37元。“我当时太开心了,本来是抱着亏钱的打算,没想到却赚了,虽然赚得不多,但我很知足了。”
废品回收第一天王芬学总共赚了73元,他兴高采烈地到小吃摊买了份拌凉菜和炸鸡架。他说,“原来买卖不那么难做,只要厚着脸皮踏实干,万事开头难,头已经开了,后面也越走越顺了。”王芬学越干越大,从刚开始的手扶拖拉机换到一个四轮车,又换到六轮的运输车,还买上了二手小汽车。他和记者说,后来已经能够年入三四十万元了。
2013年,开城路的路基慢慢的开始铺设。王芬学想着在路边征一块地能够方便存放废旧物品。当时的他也没想到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搞农业建农场。
刚开始做农业,说起来竟是为了孩子。“2014年我家老大7岁,爱吃草莓,媳妇经常赶集买草莓给孩子吃。一来二去,和卖草莓的大叔熟络了,他是卖大棚骨架的,草莓是他自己种植出来的。我就想既然我有地,不如向他取取经,自己种点草莓。于是就从他手里以废铁的价格买回来二手大棚,又买了薄膜,就开干了。”王芬学回忆。
那时候王芬学不舍得雇工,草莓棚都是他自己焊接起来的。“大棚骨架是两根铁管插起来的,我爸妈和我媳妇在下面给我稳定住,我在上面焊接。不舍得雇工,就是自己干。草莓苗子买了一部分,又自己育了一部分,成本能够说是几乎为零。”他说。
自己焊接的骨架本就不太牢固,赶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夫妻俩都睡不了。“大棚顶上有一层毯子,白天需要人工拽下来,傍晚再需要拉上去。有时候晚上一刮风下雨,这个大棚就来回晃动,我们就得冒雨到棚里查看情况,守着大棚就怕出问题,让雨打了,那不就白费力气了。那时候很累很苦,特别苦。冬天冻得两只手裂着一道道的口子。”王芬学伸出自己的双手,记者看到双手粗糙,满是老茧。
为了方便,王芬学同家人直接住在草莓棚旁。“当时拉废品的六轮拖拉机,车身很长,我自己在车厢后面焊了一个铁皮板房。因为是铁皮做的,雨滴打在上面就会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这样我们听见了能第一时间醒来照看草莓棚。”王芬学打趣道,“冬天外边刮大风,里边刮小风,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下雪里面都能飘起雪花。”他们就这样在铁皮房里住了将近三个年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王芬学的草莓大棚挣了8万元。说到这,他的眼里亮晶晶的,他想,“一个棚能挣8万,那十个棚便是80万。”于是他开始扩大规模,并尝试种植其他果蔬。
但毕竟是半路出家,王芬学缺乏种植经验。他和媳妇宋清华便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去“拜师学艺”。“走到哪手里头都拎着一箱奶或者一箱啤酒,谁家长势好,我们就去请教。”
回来后,王芬学和媳妇宋清华比赛看谁种得好,没想到媳妇种的草莓比自己种的先萌芽好几天。“媳妇比我有天分,所以技术这块我就交由她全权负责了,我负责市场开拓。”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农场的工人有时来不了,草莓熟透了没人采摘,都已经烂在地里了。”当时的王芬学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他便在朋友圈求助。
那段时间,一天甚至有四五百单的需求,仅他自己根本忙不过来,他便又开始发社交平台求助。“送青岛啤酒的,送大桶水的,看到我的求助,都纷纷来帮忙,一单10元。农场的产品就这样被逐渐销售出去。”
“现在棚还是同样一个棚,产品还是同样的产品,但是效益却能够增加1/3。”王芬学说,“仅一个西红柿棚,去年的年收益达到30万元。”
现如今,八零小伙农场共有27个大棚。这么多种果蔬,这么多样化的农场,王芬学是怎么想到的呢?他说,“其实都是客户的需求,我的任务就是把他们的需求尽力变成现实。很多客户喜欢生态有机的产品,在刚开始仅有草莓和葡萄的时候,他们就问我们有没有别的水果蔬菜。于是我就在大棚里‘见缝插针’地种点。”他还在棚里试种了榴莲、柠檬、芒果等水果,“如果小规模试种成功,我就开始大规模种植。”
在施肥这一方面,王芬学从始至终坚持老一辈的做法。“给猪吃杂粮,再用它们的粪便给庄稼地施肥,这些年来我从始至终坚持使用粪肥,打造生态农业循环链,现在顾客的认可度也慢慢变得高。”
后来出于经济效益考虑,结合顾客提出希望在农场里能够有机会和小动物零距离互动,王芬学又引进了马、羊、鸸鹋、孔雀等动物。随着规模慢慢的变大,产业也从种植采摘拓展到研学观光、餐饮旅游等,现在农场雇用的长期工人就有40余人。
“把一颗种子弄到土里边,看着它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从播种到萌芽,逐渐地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个过程我很享受。”王芬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