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hucr@ahswan.com

热线电话

86-0556-2173435

云计算2023:谁增长谁掉队?

  2023年,云计算的增长引擎继续换挡,从互联网转向政企/金融/能源,再转向大模型。曾经为了争夺政企客户,云厂商主推集成模式,短期内扩大营收规模,而后又相继从规模优先转向利润优先,从集成转向“被集成”,人员优化和价格战此起彼伏。

  在大模型这个新增量面前,云厂商已经从芯片、模型、应用、生态等方面全面布局,商业经济价值尚未兑现,船票需要先拿到手。

  这一年,阿里云战略转弯,腾讯云降本增效,华为云全面出击,百度云试图弯道超车,运营商云则在政企市场攻城略地。放眼全球,国外同行(AWS、Azure、Google Cloud)的市场角逐也在变化:微软云增收又增利,市值破3万亿美元;谷歌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AWS增长放缓,压力大涨。

  云计算的2024是更加分化还是趋于统一?云厂商的全球战事又该如何继续?谁能拿到大模型时代的最大红利?竞争还在继续。

  自2018年移动网络触达11亿人口,流量红利见顶,云厂商就陷入增长焦虑。2015年-2019年,阿里云年营收从30亿元飞涨至400亿元,大部分时间保持着三位数的增长。2019-2023年,阿里云的年度增速分别为66.3%、56.5%、30.2%、7.2%、3%。

  在此过程中,云厂商先后转战金融、制造、能源、政务、制造等市场,寻找新的上云客户。

  疫情期间,政府上云需求飙升,订单动辄上亿。IDC统计,2022年中国政务云市场为500.52亿元,与互联网、金融一起,成为云计算Top3的行业市场。

  只不过政务云的大单先后落在运营商手中。启信宝“全国招投标信息”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金额1亿元以上的政企数字化大单中,中国电信中标订单104个、中国移动68个、中国联通34个,阿里云9个、腾讯云9个。2022年,互联网云厂商收入增速普遍从2021年的50%-60%降至20%以下,而三家运营商云厂商增速均超过100%(IDC数据)。

  2023年上半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营收分别达459亿元、422亿元、255亿元,同比增长63%、80%、36%。由于政府业务的回款大量在下半年,预计2023年三大运营商云业务的增速将更高于上半年。

  根据行业垂直媒体“数说123”统计,2023年上半年,运营商拿下的千万元级别政企大单覆盖了政务、公检法司、医疗、应急、教育、金融、物流、能源、住建等多个领域。这些订单的中标者既可能是天翼云、沃云等云计算子公司,也可能是直属或省级集成商。

  2023年,政务云本身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除了政务,各地政府在推动当地企业、医疗教育及科研机构上云。比如湖北襄阳,花10年时间让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企业服务转移到政务云平台,并在云平台建立首个全域交通碳排放量化监测平台。政务云覆盖政府和城市两大产业,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也使得“政务云”转型为“城市数字底座”,市场广阔。

  2023年,生成式AI在整个云计算发展史上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预示着在政企云之外,云厂商终于等到又一个增长引擎。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生成式AI正在让大家重新认识云的价值。如果说大模型是露出海面上方的冰山一角,那海面下方,则需要庞大的基础服务。可以说,生成式AI激活了整个云计算产业链。

  硅谷知名风投A16Z估计,应用层厂商将大约20%—40%的收入用于推理和模型微调,这部分收入通常直接支付给云厂商或第三方模型提供商。而第三方模型提供商也将一半左右的收入用于云基础设施。因此,生成式AI总收入的10%—20%流向了云提供商。

  同时,云厂商虽然在AI大模型方面投入巨大,但他们的主要目标不是通过大模型赚钱,而是要利用大模型抢夺新客户,从而占领云市场的阵地,与大模型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目标迥异。

  比如在2023年10月底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通用模型通义千问2.0以及一串行业模型(通义灵码、通义智文、通义听悟、通义星尘、通义点金、通义晓蜜、通义仁心、通义法睿)。阿里云CTO周靖人解释,阿里云希望以产品的形式向开发者展示大模型能够做什么,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开发者体会到大模型的能力,然后激发开发者的想象力,将大模型集成到企业的业务系统中。

  2023年7月,腾讯云发布混元大模型。阿里云上线月,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3。

  2023年10月底,阿里云发布通义千问2.0,八款行业大模型,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百炼”。

  除了大模型外,帮助开发者创造一个便利的应用开发平台,也成为云厂商不会放过的新机遇,百度飞桨和阿里魔搭的AI开放平台各自拥有超200万活跃开发者。

  当前大模型领域尚未出现爆款应用,模型层变革还在继续,应用层创新随时会被推翻重来,但在这场技术马拉松跑道上,没有云厂商敢冒落后一步的风险。

  至于大模型是否能兑现商业经济价值,本轮AI浪潮是否能摆脱过往AI买好不卖座,落地慢盈利难的困境,答案还在2024年。

  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的发展需要重资产、长周期投入,规模效应强,降价有利于头部云厂商巩固和提升市场的渗透率,有可能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随着增速放缓,厂商之间的价格战更激烈。2023年,阿里云率先掀起价格战:4月底,阿里云在其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也被称为是“阿里云史上最大规模降价”。

  5月,众多云厂商快速跟进。2023年5月16日,腾讯云宣布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日,移动云和天翼云同时降价,移动云的通用入门型云主机、通用网络优化型云主机均降价60%,天翼云也宣称将进行核心产品的让利活动,让利幅度高达90%,最低价格低至1折;5月24日,京东云加入了降价行列,进行“全网大比价”活动。

  双十一期间,又一轮价格战来袭。阿里云推出了“金秋创云季”活动,从10月底开始推出多中优惠政策,持续整个双十一;腾讯云推出1元云服务器的优惠服务;百度云、京东云、华为云、天翼云也被迫跟进,相继推出大促活动。

  从业绩看,阿里云最早迈过盈亏平衡的门槛。根据阿里的财报,阿里云在2021财年Q3(自然年2020年Q4)实现了首次盈利:单季营收116.15亿元人民币,经调整EBITA盈利为2400万元。随后阿里云保持了上述趋势,并在2022财年实现了年度扭亏。

  2023年另一个迈过盈亏平衡线年第一季度,百度云首次实现盈利,百度云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4%。此后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腾讯云利润也显著改善。财报显示,2022年Q1-Q4,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0%、1%、4%和-1%,甚至会出现了负增长。2023年Q1-Q3,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分别为487 亿元、486.35 亿元、520 亿元,同比增长13.9%、15.2%和16.1%,毛利分别为168.01亿元、186.65 亿元以及21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46%、32.61%以及42.62%。

  由于规模效应明显,云厂商们在全世界内寻找客户,云计算的市场被扩展到全球。相比于国内云厂商在2023年的摇摆、收缩、调整,他们的国际同行显得更为坚决,也取得更好成绩。近日,AWS、Azure、Google Cloud先后发布2023年Q4财报及全年财报,业绩增收又增利。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5日,微软的市值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与苹果一同成为唯二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创造48年以来最高市值。不久后,微软发布2024财年Q2(自然年2023年Q4)。财报显示,微软智能云业务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0%至258.8亿美元,超过市场预期的253亿美元,在微软三大核心业务部门中增速表现最好。

  作为微软的主要竞争对手,谷歌云业务2023年营收3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目前在谷歌总营收中占比10.8%。而且,谷歌云业务在2023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目前,谷歌云2023年全球市场占有率10%,成为全世界第三朵云。

  AWS增长放缓,被认为在这波生成式AI浪潮中被甩出了一段不小的距离。2023财年,AWS营收为908亿美元,与2022财年相比仅增长了13%;运营利润为246亿美元,与2022财年相比仅增长了7.3%。第四季度,AWS营收为242.04亿美元,已被微软超越。

  回看2023年的云计算市场,我们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大模型带来的增量与激情,也可以感受到云计算激烈的攻守较量。各个云厂商都想“引领潮水的方向”,但在大变革面前,翻船或许只在一念之间,2024年,谁领先,谁掉队?

和为贵 智为上 信为本 勤为力

Harmony is precious, wisdom is supreme, faith is the foundation, diligence is str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