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hucr@ahswan.com

热线电话

86-0556-2173435

唤醒更多沉睡低效资源——江西赣州市会昌县盘活利用乡村资产调查

  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农村发展投入,不仅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还形成了大量的乡村资产,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然而,不少地区面临乡村资产“沉睡”、管护运维不到位、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如何盘活用好乡村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如何打通乡村资源变资金的渠道,有效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的创新探索值得关注。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资产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日渐突出。乡村资产“归谁所有、如何经营、怎样分配、谁来监督”,成为许多地区农村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创新推进乡村资产盘活利用改革,探索乡村振兴投融资新模式,打通了乡村资源和资产转变为资本和资金的渠道,实现乡村资产盘活利用、保值增值,有力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小密乡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富硒小镇,白鹅乡发展教育产业办起“文家乐”,畲族村将人文自然风景转化为聚宝盆……会昌县通过清产、核资、评估、注入、盘活五步法,建立五级主体经营模式,探索多元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沉睡资产在各个村庄以不同方式“苏醒”,慢慢的变多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向“富裕新动力”的转变。

  位于会昌县东南部的洞头乡畲族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前些年,洞头乡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畲族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畲民们吃上了盼望已久的“旅游饭”。

  “可是好景不长,靠今年修条路、明年建个景这样零敲碎打式的投入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洞头乡乡长刘世养说,看着旅游设施逐年老化成为低效资产甚至打了水漂,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西江镇人民武装部部长曾祥华也有同样的感受。“脱贫攻坚期间,不少村利用扶贫资金建立起加工作坊,承接周边园区的订单加工,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几年过去了,由于加工作坊规模小、分散化、管理难,能生存下来的少之又少。”曾祥华说,还有些项目建成不久就倒闭了,没有发挥效益,最终沦为闲置资产。

  在记者采访调研中,不少乡村干部表示,部分扶贫产业项目选择面窄、发展规模不大、市场应变能力差、后续管护投入不足,是造成乡村资产闲置低效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县级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单一产业,产业链短,且大多零星分布,没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体系,竞争力不足,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没有人帮助解决市场销路问题,就会很快陷入困境。”会昌县委农办副主任饶松飞说。

  “眼下,乡村资产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正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掣肘。推进乡村资产盘活利用改革,是当下农村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会昌县委书记潘金城说。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乡村资产家底,是盘活资产资源的第一步。会昌县财政局干部钟广州介绍,县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乡村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乡村自筹资金、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乡村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

  会昌县共排查出各类乡村资产15621项,并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3种类型,分别建立县乡村三级项目资产台账、行业部门分类台账和乡村明细台账,厘清资产现值和使用情况。与此同时,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逐一确定乡村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权属。

  乡村资产价值几何?第三方评估机构给出了评估。在洞头乡畲族村党支部,一份由中资信泰(云南)房地产土地资产评定估计有限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结果,详实地记录着洞头乡乡村资产的权属以及分布情况,产权持有单位为“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等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净资产评价估计价格超1.25亿元,最重要的包含乡村两级所属的房产地产、乡村道路、水利设施、蔬菜大棚、光伏设施,以及新增耕地、集体林权等资产。

  “经过3轮评估,会昌县扶贫项目资产估值约34.1亿元,加上村集体山塘、水库、林地、耕地等资产,截至目前,全县农村集体资产估值超55亿元。”钟广州说。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从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以往只能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等米下锅’。”小密乡党委书记曾令珍经常为乡村发展的资产金额的投入问题犯愁。通过清产、核资、评估后,小密乡拥有了2亿多元的殷实家底。可是“乡镇党委政府主要是履行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不能直接成立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有关法律法规,又让曾令珍犯了难。

  为此,会昌县从体制上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形成乡村资产盘活利用经营的基本框架。

  会昌县振兴集团董事长汪修林介绍,以推进国企改革为契机,会昌县整合成立县振兴集团作为全县乡村振兴投融资主体、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主体、产业经营主体。与此同时,由县振兴集团和乡镇各村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在全县19个乡镇设立县属国企振兴集团子公司,由振兴集团占股51%,各村合作社占股49%,解决资产盘活中的权属和主体承接问题。按照有关规定法律规定,会昌县通过合法程序,在不改变原有用途、确保收益只增不减的前提下,将村集体资产注入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按照各村资产估值约定占股比例。

  “县振兴集团主要负责对接金融机构、牵头成立乡镇子公司、对乡镇子公司进行财务监管,赋予乡村资产金融属性,推动乡村资源资产向资本、资金转变。乡镇子公司则具体负责乡村资产管理、乡镇产业经营、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会昌县振兴集团金穗公司总经理李森源说,除了发展壮大乡镇经济,乡镇子公司还有责任对小型农饮工程、农田水利、林地等公益性乡村资产履行管护、运维职责,承担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盘活乡村资产→融资发展产业→解决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或种植大户资金难题→乡镇子公司获益→合作社分红→群众增收’的良性发展链条。”曾令珍说。

  为提高经营效益,会昌县建立了“两库一平台”,即企业融资状态分类登记库、乡村资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会昌智慧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两库一平台”能够给大家提供企业信息查询、融资对接、融资需求调查、信用评估等金融服务,并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设立融资风险补偿金,分担农业投资风险,加强完善保障制度体系。

  “会昌县解决了金融机构放贷需要的承贷主体、产业项目、抵押资产、经营现金流等问题,打通了乡村资产变资金的渠道。”农业银行会昌支行行长钟海兴和记者说,该行与会昌县振兴集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向2个乡镇子公司、1个供应链管理子公司提供流动资金贷款4000万元,与此同时,还与会昌县振兴集团签订了跨行现金管理协议,会昌县振兴集团可利用该行的司库系统,实现集团跨行资金的统一管理。

  “目前,九江银行与会昌县振兴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可向19个乡镇子公司提供相关贷款额度,将盘活后的乡村资产融资资金投向乡村振兴。”九江银行会昌支行行长钟庆香说。

  “去年以来,会昌县振兴集团盘活乡村资产超45亿元,完成市场化融资36.5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汪修林说,会昌县乡村资产全部注入后,县振兴集团资产由原来的55.7亿元增长至近130亿元,对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国企负债压力、扩增国有资本运营效益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为从源头防范各类风险,会昌县从制度层面着手加强风险管控。比如,出台《会昌县乡村振兴子公司管理制度》,要求振兴集团和各乡镇子公司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企业内部风险管控机制。国资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审计监督部门、资产受益群体作为乡村资产监督主体,共同参与日常监督,确保资金资产安全,促进五级主体良性发展。

  会昌县按照“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固定资产、有稳定收益、可持续”的原则,将乡村资产盘活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出农文旅融合、固定资产经营、飞地抱团发展、生产社会化服务、公益资产管护等多元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2022年,会昌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85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36万元,同比增长33.3%。

  会昌县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将特色产业纳入奖补范围,全力发展绿色生态数字富硒农业,集中力量打造“会昌独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依托各乡镇生态、文化、区位等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洞头乡畲族村芙蓉李果园内,鲜嫩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果农穿梭林间忙着采摘运送。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山。畲家人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会昌县振兴集团子公司成立后,以开发旅游农特产品为抓手,与江西品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芙蓉李采摘园和农业产业园,形成农旅田园综合体,打响了洞头畲乡绿色有机大米、高山雪莲果、高山芙蓉李等农特产品品牌,旅游带动农产品出售的收益达400余万元。刘世养说,2022年,洞头乡利用盘活资金向市场融资1200万元,成功打造“全国非遗旅游小镇”“4A级乡村旅游点”,全乡年旅游收入超千万元,群众年增收4000余元。

  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是江西省级红色名村,和君教育小镇、和君职业学院坐落于此。会昌县振兴集团白鹅乡子公司在村里组建梓君公司,作为村集体企业,实行“村司融合”。白鹅乡党委书记吴紫萍介绍,梓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盘活整合村集体山林、耕地、店面等资产共计1000万元,注入梓君公司,并作价股份注入县振兴集团白鹅乡子公司,实行股份制收益分红。

  “我们整合闲置农房兴办‘文家乐’民宿,为和君教育小镇提供劳务服务、生态农产品、后勤服务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40万元提升至120万元。”中国日报社驻梓坑村王敏说。

  标准厂房整齐排列,机器声此起彼伏,流水线上繁忙有序……在会昌县西江镇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曾祥华看着眼前的生产景象高兴地说:“村集体以入股形式投资约6500万元集中建设了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为服装等加工作坊产业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搭建了发展平台。”目前,该产业基地已入驻20家企业,不仅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每年还能给全镇22个行政村平均带来15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我们全力发展固定资产经营模式,通过投资建设光伏电站、标准厂房、农贸市场等固定资产,获取持续性稳定收益。”汪修林和记者说,比如,会昌县整合乡村资产资金,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方式,推进村级光伏发电站建设,优先利用乡镇政府、村委会、敬老院、学校等乡村集体建筑屋顶和荒山、荒地、荒滩等建设光伏设施。目前,会昌县共投入资金1.4亿元,建设光伏发电站容量20.54兆瓦,每年可产生收益近18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稳定收入。再比如,周田镇子公司投资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项目,建成后通过收取店面、摊位租金,每年稳定增收50万元以上。

  集体经济有效益,反哺民生才有底气。“以前,村庄管护全靠经费下发,经常是钱没少花,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右水乡乡长刘宇说,会昌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把农田水渠、农饮工程、污水处理设备等原来社会资本不愿管、乡村又管不好的公益性资产管起来。比如农村水渠维护管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打包给县振兴集团,由乡镇子公司分片区聘请人员管理,有效破解了农村水渠管理问题。

  小型农饮工程管护由于规模小且分散,很难盈利,同样面临水务公司不愿管、乡村又管不了的问题。于是,会昌县采取“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会昌润泉公司+乡村”的分段管理形式。会昌县润泉公司副总经理郭海兵介绍,制水端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发包给省润泉水务公司,由其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制水,确保水质达标;水厂出水至用户端则由乡镇子公司发挥乡村干部和公益性岗位等组织、人员优势,负责管道维护、收取水费等工作,让小型农饮工程管护实现常态长效。

  针对当前乡村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会昌县探索出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由乡镇子公司组建农业生产服务队、建设育秧工厂,为农户提供集中育秧、代种代耕、农药化肥集中采购等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村种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饶松飞说。

  会昌县振兴集团筠门岭镇子公司整合投入100万元资金,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育秧流程由子公司聘请当地有技术有经验的种粮大户、“土专家”等,负责保障门岭镇26个村的育秧需求。工厂化育秧采用社会化服务方式供全镇所有种植户使用,服务费用收取标准为政府社会化服务奖补20元/亩,种植户自行支付160元/亩,种子费用由农户自行支付,规模化种植的种子费用可由种植奖补资金到位后再支付。子公司收取的服务费用在扣除日常费用后,按公司与各村3∶7比例分红。

  目前,筠门岭镇约1.5万亩耕地由子公司提供代耕代种服务,会昌县19个乡镇均按类似模式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饶松飞说,今年粮食生产期间,各乡镇子公司投入农机设备1100余台,为群众提供机耕服务31.35万亩,每个乡镇均建立了育秧工厂,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县振兴集团和各乡镇子公司通过淡季集中采购储存化肥,旺季平价直供给农户,每亩地能节省化肥成本30元。”庄口镇大陂村农户王全升说。

  “当村民看到盘活成果,集体感、获得感、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钟广州说,会昌县通过加强完善收益分配制度,破解乡村资产利益共享问题。

  一是明确分配原则,在收益分配过程中,将乡村资产经营收益优先用于保障脱贫户和村级公益岗位补贴,剩余部分用于村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小微奖励补助基金等。二是优化分配的方法,通过合作经营、委托管理、资源入股、资金收益、转移支付、应急援助等方式对乡村资产经营收益进行二次分配。三是注重分配效果。在到户性资产分配上改变以往简单发钱发物的形式,实施生产奖补,有效扶持脱贫户发展产业,对村集体奖补类资金资产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管护费抵扣等形式。

  “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不仅能防止‘政策养懒汉’,还有利于激发村集体管护及盘活资源资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庄口镇镇长周三军说。 (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和为贵 智为上 信为本 勤为力

Harmony is precious, wisdom is supreme, faith is the foundation, diligence is strength.